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

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朗读

译文

黄莺往来杨柳低垂,春风中送友使人伤感。

你将到千里之外我自然产生别怨,论交情我们已有十年。

汶水云开孤帆远去,梁山路道曲折匹马迟缓。

此地本可乘兴游赏,难留你使我更觉凄惨。

注释

东平:郡名,今山东东平县。

卫县:今河南淇县。

李寀(cài):诗人朋友,曾作过卫县少府,这时已卸任。

黄鸟:黄莺。

论交:论说交谊。

汶(wèn)水: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,源出山东莱芜县北,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,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。

梁山:在今山东梁山县南,周约十公里。

迟:缓慢。

乘兴:乘着兴致。据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记载:王徽之居山阴,曾雪夜泛舟访戴逵(字安道)经宿方至,刚到门前,忽然返回,人问其故,他说:“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安道哉!”“凄其”见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凄其以风”,“其”为语言助词,这里指心境凄凉。

益:越发,更加。

凄(qī)其:寒冷的样子。这里指情绪凄伤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学文.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:重庆出版社,1988年11月第1版:79-80

2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76

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创作背景

  公元745年(天宝四载),诗人自鲁西至东平。公元746年(天宝五载)春,高适旅居东平,与卸任的卫县(今河南淇县)少府李寀分别,遂作这首送别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76

  此首七言律诗,首联“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愁”,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“翩翩黄鸟”、低垂的杨柳、和煦的春风,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。友人离别,凄楚可知,与知交分离在即,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,内心不能不倍感“悲”愁。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“悲愁”,更反衬出内心“愁”怨之深。情寓景,景异情,情景相对,富有艺术魅力。

  三四句写友人此别离,将远去“千里”,日后难得相见,由“惊”而“怨”。这是“愁”的原因之一;以友情来说,与李寀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,而是有“十年”交往的深厚感情。此次分手,各奔东西,相距千里,不可能不“悲”伤。这是原因之二。高适在《邯郸少年行》里有:“君不见即今交态薄,黄金用尽还疏索”的;而他和李寀的交情,经过“十年”的考验,更显得纯洁无瑕,肝胆相照。在此临别之际,更觉珍贵,更值得回“忆”,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“悲”伤,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,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怨别愁怀。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,以回顾曲折之妙笔,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。

  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,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:云开日出,春光格外艳丽,但友人“远”去的一叶“孤帆”却飘然而逝,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,“绕梁山”而回返。一个“远”字,一个“迟”字,这两个字表象述意,十分精妙。所谓远者:表现了诗人目驰神往,极力眺望友人“孤帆”远去的神态,也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:正因为山长水远,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,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。而一个“迟”字,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。

  

  尾联“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”,再回应前文,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。第一句,先宕开一笔,春光明媚,正可乘其兴致,畅叙情谊。而友人去意已定,“留君不住”,自是倍感“凄其”。用典而不着痕迹,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,正是高诗“篇终接混茫”(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》)的本色。

  此诗起句以景衬情,然后以“千里”、“十年”补足“悲”伤之由。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,最后再正面点出“凄其”之情。格调舒缓,语言流畅自然,使一腔“悲”“怨”之情如潺潺细流,曲折蜿蜒而出,凄楚缠绵,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。

高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...

高适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不起纤尘让,宁辞一篑劳。

始从拳石大,终致极天高。

()

潇洒画中人,风怀回出尘。山林聊写韵,泉石迭为宾。

廿载光阴迅,三生面目真。披图一想像,应是卧云身。

()

常闻祝融峰,今日上封寺。

虽孤登望眼,要逐幽遐志。

()

文悯坟头野草荒,穹碑十数倚残阳。拜台樵牧时相戏,祭案牲醪久未香。

表卧寒烟无语鹤,路横顽石是眠羊。凭君摆落兴衰意,醉就邯郸道士床。

()

古树春风入,阳和力太迟。莫言生意尽,更引万年枝。

()

圣王遗迹付飞烟,收拾流传几历年。后戴别分曲台传,皇熊初为郑公笺。

欲将宋椠填遗字,更拟唐碑校昔贤。却怪后人轻正义,卫陈俗说竞纷然。

()